(資料圖)
原標題:老礦山呈現新面貌重慶:探索多元化治理模式破解廢礦修復難題
本報訊(記者滿寧 通訊員彭靜 劉喬月)“之前這里坑坑洼洼,到處都是垃圾雜草,石頭多得很。”日前,重慶市綦江區檢察院檢察官傅芝秋走在一條200多米長的水泥直道上,腳步格外輕快。“現在路兩旁種的是大豆、玉米,栽的是香樟樹、花灌木和油麻藤,再過幾年就是一派田園風光了。”重慶市人大代表,綦江區安穩鎮上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福銀告訴傅芝秋。
2021年底,傅芝秋和同事在專項巡查中發現,轄區3座已關閉的灰巖礦山修復進度停滯不前,留下諸多環境安全隱患。2022年4月,綦江區檢察院經立案調查,發現涉案的3座老礦山分別隸屬于不同企業,加上負責人多次變更,老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就被擱置下來。“實踐中,由于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專業性強、難度大、成本高,采礦企業往往缺乏修復積極性。”傅芝秋介紹,經實地調查和評估,涉案企業具有履行生態修復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綦江區檢察院向有關部門制發訴前檢察建議。收到檢察建議后,該部門“分礦施策”,督促涉案企業撤除地上構筑物、回填礦坑、恢復植被、治理地質環境。5個月后,3座老礦山基本整治完畢。
“廢礦修復難,難在因地制宜、科學治理。”重慶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市檢察機關積極助推有關部門探索關閉礦山多元化修復治理新模式:重慶市檢察院與該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聯合印發《關于協作推進關閉礦山生態修復實施辦法》;重慶市檢察院第一分院、合川區檢察院創新了代為修復制(即無法修復的礦山由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代為修復)、墊付制(即代為修復所需資金按程序申請財政資金墊付)、追繳制(即向未滅失的涉事礦山企業追繳墊付的財政資金);武隆區檢察院牽頭設立礦山閉坑治理生態修復示范點;大渡口區檢察院助力在礦區打造蒲公英成長酷玩營地文旅項目。
據統計,2020年以來,重慶市檢察機關已立案辦理礦山修復領域公益訴訟案件149件,促進實現關閉礦山相關問題溯源治理。以往老百姓避之不及的一個個老礦山,正以嶄新面貌走進群眾生活。(滿寧 彭靜 劉喬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