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凄迷。從解放西路的青春影院出來,梅雨正纏繞長沙,透過霓虹燈光,絲絲縷縷,分外鮮明。內心一下子凄清了,腦海突然像開了閘門,往事洶涌,潮霧般襲來。
(資料圖片)
一個晚上,幾個小時,一對孤獨男女,從互不討喜的初識,迅速跌進難舍難分的熱戀。這是電影《長沙夜生活》的戲碼,被一些觀眾所詬病。而我,倒能理解這份激情與懵懂,沖動與纏綿。莫說現在,就是我們年輕那會兒,這也不算離奇。在這個最浪漫、最溫柔的城市一角,一夜之間,情定終身,或許每日都在發生,誰知道呢?
我就是在這個繁華浪漫之地迅速成長起來的。解放西路與黃興南路交叉之處,正是我大學畢業后的第一個單位。在這里我遇見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團隊,一群美好的年輕人。我的青春因他們變得色彩斑斕,精彩紛呈。
我是一個山里伢子,所讀大學又在四線城市的郊區,翻過圍墻,林木青翠,野趣盎然,跟家鄉的山村差不多。來長沙找工作時,我渾身泥土的芬芳,外表潦草,內心怯弱,既敏感又自卑。偏偏學的還是中文,惹了一身沒來由的傲氣。如果單位不去學校招聘,我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警察。班主任說,寫作需要大量素材,你想當作家,報考公安很好。
那年夏天,憑一腔孤勇,我“闖”進公安局“推銷”自己。那是一個晴朗的晌午,黃興南路粗壯的法國梧桐枝葉繁茂,細碎的光影搖曳閃爍。夏蟬初噪,市聲喧嘩。眼前的車水馬龍就像幻覺,看起來好不真實。從公安局出來,我沿路北上,打算去中山路的“又一村”嗦一碗米粉。當我以為快要到達時,抬頭一看,公安局的大門又出現在眼前。
原來,在五一廣場四通八達的地下通道,我拐錯了出口,自以為穿過了五一大道,實際上只是從黃興南路的左邊橫穿到了右邊。然后沿著人行道原路返回了。我一邊為那個被眼前的繁華弄暈了頭的山里伢子感到羞恥,一邊又傻笑起來,或許冥冥之中注定了我要進這家單位。
我現在仍然記得第一次見政治部主任時的情景。我上穿一件紅色花格子襯衣,下穿一條磨得發白的牛仔褲,腳下是一雙兩根細帶交叉著的涼鞋,頭發長得已遮住了耳朵。我不是想彰顯個性,而是從小到大,從沒人教我如何打扮。政治部主任的目光欲說還休。
與不得體的衣著一脈相承的,是我性格的諸多缺陷和對社交禮儀的種種無知。我就像初入大觀園的劉姥姥。美麗的女同事帶我到榮灣鎮,幫我挑選了白襯衣、西褲和皮鞋。當她拿著衣物在我身上比畫來比畫去時,家的溫情,突然撲面而來。
身披這樣的青澀和蒙昧,我進入政治部下屬的《公安周報》社,開始了我的都市人生。我跟著憨厚而聰敏的師傅,跑遍了全市每一個支隊所有的大隊,每一個分局所有的派出所,很快我就熟悉了各個警種的所有業務。這座城市的脈搏和溫度,也被我以這種最便捷的途徑熟稔了起來。只半年時間,城市就不再是讓我驚恐惶然的超級巨獸。我騎著嶄新的鈴木王,穿梭于大街小巷,像水汊里一條逐浪的魚。與此同時,我稚嫩的文筆,在一樁樁要案紀實和社會調查中得到了磨礪。我居然成了長沙城的公安名記。
我的副老總,年紀跟我差不多,才華橫溢,文風老辣,為人豪放熱情,頗有任俠之風。他十七歲進警校,十九歲參加工作。他帶著我跟隨各個警種,第一次抓賭、掃黃、查毒、反扒,第一次面對面若桃花、心似蛇蝎的女殺手,第一次在審訊室與犯罪嫌疑人互懟……我哭過,笑過,緊張過,害怕過,無地自容過,束手無策過……
總編是一名善良寬容的女警。那時她只有三十歲,卻成熟、優雅、智慧,任由我們發揮各自的文字特色。上世紀90年代,長沙報刊林立,我們的報道獨樹一幟,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五花八門,可讀性極強。我們的報紙僅在長沙市就發行了10萬份,紅紅火火。她包容過我的儀容不整、言語冒失、舉止不當、斤斤計較和自以為是,原諒過我文字的差錯和內容的偏誤,解決過由此找上門來的種種麻煩。她苦口婆心,要我們講風格,講規矩,不踩底線,不越紅線。每當歲末回首,總會發現我們的腳步看似趄趄趔趔,其實一直是在通往穩健和成熟的路上。
與我同年進單位的同事小胡,很快就被我貼上了道德完人的標簽。最初我以為自己與他只差一對劍眉、一雙大眼和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繼而發現,我還差了出眾的文筆、大方的舉止、圓和的內心。我羨慕他,努力追趕他。在一個辦公室一起待了十二年,我無數次向他深情告白:“感謝上蒼派你做我的同事。老婆若不好,早出晚歸就可以避免尷尬;同事若不好,每天8小時都是受刑。”我的土味情話,他總是笑吟吟地照單全收。
還有一個美得不食人間煙火的同事。她教我各種社交禮儀,如何穿衣打扮,用什么剃須刀好,怎樣快速馴服晨起時亂如雞窩的頭發;在什么場合應該說什么話,如何讓采訪對象打開心扉,侃侃而談。她真像一個姐姐。我參加工作后的第一個生日,她送給我一件彩色圖案的針織毛衣,很時髦,穿上它,我側漏的鄉土氣息被完全遮蔽。后來,她離開了報社,事業順風順水,這些年帶著一幫男警闖風闖雨。她恬靜純美的外表下,藏著一顆力爭上游的心。
那些年,我們在坡子街的盛記缽子菜吃魚籽魚泡,美味至極;在橘子洲的水上人家吃水煮活魚,鮮得要吞掉舌頭;在解放西路的瀏陽蒸菜館吃臘雞臘肉,油淋淋,香噴噴;甚至開車狂奔三十里,慕名去昭山吃水魚宴……結果各自的錢包癟了,男生的肚皮鼓了。我們送走了骨感的青春,迎來了油膩的中年。
由于我的懵懂和晚熟,陪伴我成長的那些人,對我往往只是單方面的付出。直到現在,我也只能在文字里表達對他們的思念和牽掛。他們絕大多數人都過得挺好,他們一直是我的大哥、大姐,我只能做一輩子的小弟。等到某個年節,他們想起我,一個電話,我便迅速“歸隊”,然后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恍若從前,又恍若隔世。自然,這樣的日子,越來越稀有了。
我不再奢望我們總能齊聚,但那張每個人身著制服、笑容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合影,一直擺在我家的顯眼位置。對那段歲月,我是那么繾綣、依戀。
滄海桑田,時移俗易,如今的解放西路、黃興南路、坡子街不再是往昔的模樣,舊街舊館都不見了,公安局原址也變成了沃爾瑪超市。我們一個個也都老了。但正如歌中所唱:“因為愛情,怎么會有滄桑?所以我們還是年輕的模樣。因為愛情,在那個地方,依然還有人在那里游蕩,人來人往。”不單是愛情,很多感情都如此。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像《長沙夜生活》演繹的那樣,樂此不疲地重復著我們當年幼稚而美好的故事。
那么,在這個雨夜,望著黃興廣場上一把把彩色雨傘交錯,分離,流往四方,立在燈火闌珊處的我,又有什么好傷感的呢?
(作者:謝宗玉)(謝宗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