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間,中國連年躋身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國,去年更是創出歷史峰值記錄。
根據周二于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機器人產業峰會消息,2017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的銷量為14.1萬部,同比增長58%,雙雙創出歷史最高水平。
根據中國機器人相關行業協會此前發布的數據,預計到2020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容量將達到21萬臺。
然而,數據同時顯示出去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的一個新變化:外資品牌工業機器人增速迅猛,國產品牌的工業機器人的市場份額出現了拐點。
外資品牌的工業機器人繼續成為中國市場的主導力量,去年銷量達到10.3萬部,同比增幅高達71.9%;國產機器人達到37825部,同比增長率29.8%,但市場份額下降了6個百分點,至26.8%,結束了過去五年占有率的持續增長。
外資品牌還有繼續擴大的勢頭。德國庫卡3月宣布在廣東順德新建機器人生產基地,到2024年,公司將把中國的機器人產能增至10萬臺。
“我們的目標是,庫卡在2020年前成為中國機器人制造第一名。”庫卡一般工業中國首席執行官文啟明此前透露。他還稱,美的庫卡順德新工廠將在今年四季度投產,預計到2024年庫卡在中國的機器人產能將達到10萬臺。
今年6月,安川電機位于江蘇常州的第三期機器人工廠也宣告完成,年產能由此擴大50%,達到1.8萬臺。
對此,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總裁曲道奎給出了兩大原因:
這一方面與中國市場的需求量增加有關系,很多企業都在進行“機器換人”和轉型升級,這為工業機器人的銷量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另一方面外資品牌經過較長時間的積累,品牌效應較好,技術積淀也較為深厚,在競爭中有一定的優勢。
這種勢頭引發了自主品牌可能被邊緣化的擔憂。曲道奎認為,此次自主品牌份額下滑是行業的一次反轉,國產品牌再度面臨非常關鍵的發展階段。
曲道奎分析稱,外資機器人企業的品牌、技術等綜合能力領先于國內同行,加之此前積累了良好的客戶群體,當市場需求向好的時候,很容易將產能快速釋放。
市場份額的滑坡使得中國此前制定的產業發展目標似乎變得難以實現。工信部前年發布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曾提出,到2020年,國產品牌工業機器人的年產量目標為10萬臺。曲道奎表示,考慮到目前的市場狀況,實現該目標十分艱巨。